close

東華大學教授楊翠擔任今年指考國文閱卷人,她日前發文憂心作文考試談「國際人才流動」,有9成考生都以台灣為反面材料,沒舉出論證依據,就大談「亡國論」。對此,補教老師楊墨表示,閱卷老師不能先入為主,不該拿自己的思想範疇,「範限」考生的思想範疇,否定學生所舉的東西,他認為,應該是看學生的文采如何、合不合情理,而不是看考生有無提出論據,這是閱卷老師基本應該懂得的要求。圖為今年大學指考。本報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楊墨說,對一個高三的學生來說,如果要論證,一定都是拿自己能夠表達的,或是周遭生活容易接觸到的資訊為例,是因為台灣這個環境確實讓學生感到壓力和警訊,「能怪學生嗎?」台北市成功高中國文老師李仁展指出,要學生在80分鐘內提出具體論據「恐怕很難」,且礙於字數限制,題目給的證據不夠多,學生考試時也沒辦法「google」,他認為,即使是成人或老師,也無法在短時間,就有限的資料,提出自己的想法。新北市明德國中國文老師曾筠庭表示,今年非選擇第一題考「國際人才流動」,題目設計本來就有「出鑿附會」之嫌,甲文是藉有容乃大,強調李斯「諫逐客書」的逐客之非,重點並非談國際人才流動,以此為題有穿鑿附會之嫌,會讓學生沒有明確方向可發揮;另外,乙、丙二則短文的文字敘述很短,又出處不明,且與甲文關聯度不足。至於楊翠認為,台灣真的沒那麼差。2017年的台灣,也絕非歷史低點,問題應是出在媒體總是傳遞負面消息。對此,曾筠庭說,她不認為學生是被主流媒體引導論述方向,現在學生的資訊來源很廣泛,學生都會有自己的觀點,「要相信學生有自己的視野」,或許學生看到的高度還不足,但也不能全然否定學生的擔憂。曾筠庭說,閱卷老師在評閱學生作文時,有自己的想法是「無庸置疑」,但是評閱是有級距的,無論是國中會考或大學指考,在閱卷之前,都會討論出一個評閱原則和級距,如果分數打得太高或太低,超越級距,是必須被召集討論的。但實際上閱卷時,個人主觀的印象還是會呈顯在分數中。她舉例,B級分成B+或B兩個等第,可能就4到5分的差距,所謂的主觀評閱就會落在這樣的差距裡面。已經不是閱卷老師期待的寫作方向,就有可能落到C。曾筠庭說,105學年學測非選題第一題和第二題,就會出現城鄉生活背景及經驗的落差,易導致不公,當時就很多偏鄉學生寫的內容不符合當初命題所要求的寫作方向,因此被打到C?


F2C9A2E10A2473E8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icharg68id 的頭像
    richarg68id

    吳憲輝的部落格

    richarg68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